睛景文学>玄幻奇幻>买宋 > 第三百一十七章
    嘉靖六年(1527),任两广总督兼巡抚之职的王守仁,亲赴广西镇压思恩、田州苗民起义和黔江流域的大藤峡瑶民起义,平复地方,“以图久安”。

    他从壮族土司防边作用的角度出发,以为“必须仍存土官”,反对思恩、田州等土属地方改流。

    “夫流官设而夷民服,何苦而不设流官乎,夫惟流官一设而夷民因以骚乱,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骚乱,而必于流官之设者。土官去而夷民服,何苦而必土官乎,夫惟土官一去而夷民因以背叛,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背叛,而必于土官之去者。”

   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,王守仁权衡利弊,认为非用土官不可,但亦应以流官知府加以控制。

    持“设流论”者,多从“夷夏之防”、“以夏变夷”的观点出发,主张设置流官对壮族土司区进行直接统治。

    他们以姜绾、萧东潭、苏濬、徐霞客等为代表。

    据史书记载,弘治中,庆远知府姜绾,“总督刘大夏奇其材,荐为右江兵备副使。

    思恩知府岑濬逐田州知府岑猛,绾献策总督潘蕃,蕃令与都指挥金堂合诸路兵大破贼,思恩平,绾条二府形势,请改设流官比中土,廷议从之”。

    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明显倾向于“设流论”,力主对闹事作乱的土司予以严惩,设立郡制,改土归流。

    针对当时田州与归顺争夺镇安嗣位、归顺借交趾莫夷之兵出战的情况,他指出:“纠夷有辟,土司世绝,皆有当宪。

    今龙英、镇安正当乘此机会,如昔时太平立郡故事,疆理其地。”

    除上述情况外,时朝廷内外、朝野上下亦有部分官员鉴于广西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,游移于“设土”与“设流”之间,主张或土或流,当因地制宜。

    针对这些争论,明朝廷有针对性的做出了回应,在一些矛盾较为突出的壮族土司统治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。

    “明朝统治者既要考虑处理民族关系、实现‘以夷治夷’、‘以夷攻夷’的需要,又不能过多地放弃流官统治下地主阶级既得的政治、经济利益,于是采取了折衷办法:第一,大土司尽量少设,小土司可以多设;第二,不论设置大土司还是小土司,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,以防坐大。”

    不过明代广西的改土归流并非一帆风顺,更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、尖锐而复杂的斗争过程。

    据统计,整个明代在今广西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共16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