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发现,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,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。
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,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。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,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。
《孟子》中记述,“孟子见梁惠王,王立于沼上,顾鸿雁麋鹿曰:‘贤者亦乐此乎’”,这证明至少在周朝,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。
汉朝以后,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。元朝建立以后,善骑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从黄海滩涂捕运到大都(北京),供皇族子孙们骑马射杀。野生麋鹿逐渐走向灭绝。
到清朝初年,神州已只有一群约二三百只的麋鹿圈养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。
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。据后世人工多年的饲养、观察结果显示,麋鹿的奔跑速度并不及梅花鹿和狍,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、马鹿、白唇鹿那样会攻击人,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会逃跑。
在哺乳期,人给幼仔打耳号、测量时,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,而不像其他鹿那样,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。
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也相对温和,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,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,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,胜利者不再追斗,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。
公鹿占群后,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、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。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,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。
麋鹿性好合群,也善游泳,主要以禾本科植物、苔类及其它多种嫩草和树叶为食。
从自然因素来看,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,而神州近5千年以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的,沼泽和水域也在明显减少,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着较大的影响。
从自身因素看,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植物及豆科植物,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。
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,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。加上不知节制的捕杀,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。
考古学发现,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,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。
可见当时的麋鹿是被古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。甲古文中也曾经记载,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到了348只……
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,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:“麋茸功力胜鹿茸……麋之茸角补阴,主治一切血症,筋骨腰膝酸痛,滋阴益肾……”《彭祖服食经》、《家藏经验方》及现代的《中医方剂大辞典》中,用麋鹿茸、角、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,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们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