睛景文学>科幻灵异>南明大唐王 > 第240章 拿错剧本了
    陈之遴这般积极的跳出来,根本不是他觉得他的能量有多大,觉得自己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国策。

    事实上,在朱聿鐭看来,这家伙就是一个被推出来试探的马前卒,或者这是其背后大佬开出的,让其能够进入翰林院的交换条件,毕竟明末的政治环境就是这个样子,朱聿鐭从史书上委实见的多了。

    透过表象,朱聿鐭看到了一个令他有些惊讶的事实,那便是虽然绍武朝廷只是初创,但党争的苗头却已经开始出现了。

    党争,这个几乎伴随所有封建王朝的现象,在大明朝时最为激烈和浩大。

    尤其是天启年间的党争,完全就惨烈到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地步。

    说到底党争只是一个名头,其实也就是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在朝堂之中的博弈罢了。

    明末之所以惨烈,是因为一个奇怪的现象,那便是东南寥寥数省的文人,居然渐渐形成了对全国其他省份的文人,形成了碾压式的形势对比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句‘若非同道,便为仇寇’的名言一出,原本被打压的非东林出身的官员,再没了退路,开始团结在同样被东林党死亡威胁魏忠贤身边,与东林党人来了一场最为血腥的党争。

    这场党争,事实就是全国非出身东南士绅的官员,与代表东南士绅的东林党之间的南北之争。

    大明年间,东南最富,而北地诸省却因小冰河时代操蛋的气候r的肆虐,让北地处处凋零。在这种情况下,富裕的东南自然有足够的钱粮来培养地方上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有了足够的钱粮支撑,西南读书人数量之多,对于其他各省来说,完全就是碾压性的。

    若非大明每年取仕,各省都有划定的最低名额,估计这会儿大明朝堂上坐着的便全是东南,特别是南直隶与浙江二地的士子了。

    再加上每年大批士子中举,每年也有大批官员致仕回乡,这些散布于东南各地,经历过残酷科举路最终取胜的官员,更是在家乡一代代的提携着后辈。

    单论起科举这行的教育水平,整个大明其他省份全部加在一起,估计也拼不过东南寥寥数省。

    无数之前致仕或者贬归的官员,回乡后也都热心创办书院,为后辈指点科场经验,以自已的人脉为后辈开拓官路,宣扬各自的学术观点,集拢大批的弟子或者同年同窗,开始形成一个个以师生、同年为名义连结的团体,这便是结党的来由。

    有了充足的钱粮,又有官场上不断提拔他们的引路人,东南政治势力膨胀的速度可谓是惊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