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舒也接口道:“是啊,这“贤”一般和“明”并列着,什么人才敢称之为贤明,他这心思太过外漏了些,如今明明还跟在直郡王身后办事,却又搞了那么一出,打量谁不知道呢?不过是现在朝中形式越来越复杂,太子与皇上之间不如之前那般亲密,有了嫌隙,皇上又想扶持另一股势力来平衡太子与直郡王之间的争斗,三角关系最为稳定,为了平衡皇上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等到有朝一日皇上觉得有他营造的名声有了威胁,或者不需要他了,那这天子的一巴掌拍下来,他不死也要重伤。”
对于揣摩皇上的心思一事上,四爷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。所以四爷每次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的选择,既不能让皇上觉得他太过与世无争而不重视他,就如十二阿哥那般装与世无争装到皇上都快忘了还有这个儿子,又不能让皇上觉得他心思太深而太过防备猜疑他。凡事要做到刚刚好,这花费的心思便可想而知了。
所以,这也是最后四爷能成功的大部分原因。他可以不需要笼络太多人手,但只要将皇上的心思摸透了,那他就能做出最合适的应对,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这也出现了康熙后期明明是皇位争夺最厉害,最要紧的阶段,四爷反而选择跑去圆明园种菜,营造一副悠闲度日的原因。别人知不知道皇上究竟在想什么望舒不知道,但望舒知道四爷应该看出了那就是一个饵,所以才在别人奋力前进时,选择急流勇退出去。
结果自然是四爷赌赢了,他确实将皇上的心思摸透了,那次之后他再回到所有人视线里时,基本该被拍下去的都下去的皇子都皇上拍下去了,就剩一个十四爷了。可康熙自己知道他为了“仁”与“明”这两个字留下了多少烂摊子,也知道只有四爷这样的性子才能收拾得了这摊子事。所以那会儿他心里大差不差也差不多有了人选,至于十四爷,打仗或许是个人才,但要接手那会儿混乱不堪的朝堂,相比于四爷来说还是弱了些。
再加上十四爷身后还有八爷,若是八爷能行的话,康熙也不会把他按下去,所以把江山交给十四爷在康熙看来等同于交给八爷,这也是康熙把十四爷调出京,让他去西北平叛的原因,目的就是为了隔离八爷对十四爷的影响,也不让十四爷与八爷一起找事。
若是康熙真有意于十四爷,便不会在自己身体每况愈下,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时,将十四爷派到西北去,又不是没有其他厉害的武将能去做这事,偏让十四爷出去,其中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。
也许他们不是不知道皇上的意思,可不甘心啊!不甘心就不愿去承认皇上心里已经有了人选,所以才闹了一出接一出。
四阿哥似笑非笑道:“他呀,别装得太过才好,装过头了就会让皇上以为他性子偏软,没有身为皇阿哥的骨气与血性,容易被臣子挟制。那时或许皇上可能会用他来作为平衡朝堂与直郡王和太子的棋子,却不会把他太过放在心上。”
望舒觉得四爷不亏是最善于揣摩人心的,尤其是善于揣摩康熙心思的皇子,这话果然一针见血。
后面太子一废,直郡王被圈禁后,皇上对八爷的看法不就如此么!是个可以平衡朝堂的棋子,但不认为他会是个合适继位者的人选。
因为皇上觉得八爷为了皇位,为了让这些臣子们聚拢在他身边支持他,而选择让步妥协,让他们挟制着往前走,毫无一点血性与果决。这样的八爷哪怕被称赞为贤王又如何,皇上也是看不上的,觉得把这江山交给他,就等于将权利分给了那些大臣,他可是为了收回皇权而做了不少事的帝王,怎么可能愿意又看着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把皇权又分出去,让爱新觉罗成为傀儡。这也是后来皇上压制八爷,说他“柔奸成性,妄蓄大志,”以此将他按下去。后来觉得他还不安分,在“毙鹰事件”发生时,当着所有人的面,查也不查此事是否有冤,便直接说出了“自此朕与胤禩,父子之恩绝矣!”的原因。
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哪管他人瓦上霜。他想要如何营造名声是他的事,爷看着就是了,或许总有一日他会将自己玩脱了呢?”望舒拿着扇子,慢慢摇着。
四爷轻轻一笑,“知我者,莫若你。”
望舒笑盈盈的回道:“那是自然,咱们可是夫妻。我能有今日,是爷教得好。”
“弘晖呢?”四爷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