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去世的消息迅速在皇城蔓延,哀伤的氛围笼罩全城,持续了整整三日未曾消散。
朱标性格温文尔雅,颇有儒者风度,如此形象在百姓心中无疑是帝王的理想人选。朱元璋感受到民心所向,内心的悲痛更为深重。
深夜寂静,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即使再坚强的帝王在臣子面前也无法掩饰,只能卸下伪装,宣泄情感。无论朱元璋地位何等崇高,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。
朱标的离去,迫使他预备已久的计划提前实施。这几日,朱元璋沉浸在哀痛中,无暇顾及朝政,但他相信,一旦他坐在大殿上,刘三吾一派的文臣必将再次冒险进谏,提出储君的候选人选。
想到此处,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,尽管命运为他开启了一扇窗,让他窥见一丝天机,但这又能怎样?凡人终究无力扭转天命。
朱元璋躺在床上,猛然睁开双眼,他明白不能再逃避了。时间能抚平一切,这几天避开朝政,想必已有人按捺不住,正巧,利用这段时间,将他们揪出来。
平复心情后,他慢慢起身,挥手示意身边的太监,将奏折直接送到寝宫。
他的私人宫殿隐匿于皇城的腹心,未经许可,即使是皇后马氏也无法踏入一步,因此他选择留守于此,以便洞察群臣的真实面目。
不久,几个宦官和侍女推着一辆小车缓缓进入大殿,朱元璋瞥见此景,不由得皱起眉头,随手翻开一本奏折,其中关于朱樉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朱樉作为他的次子,起初他寄予厚望,然而自封王割地后,朱樉的奏章如雪片般纷至沓来,揭示了儿子的真实本性。大明建国以来,关内的人民饱受战火折磨,身心疲惫至极。
朱元璋亲自考察后深有感触,遂决定让朱樉镇守西安,却未料到朱樉到任后大兴土木,宫殿巍峨,赋税繁重,百姓苦不堪言。
知晓真相后,朱元璋曾试图以道理说服,无奈西安远离皇城,朱樉心存侥幸,未曾悔改,甚至还有放纵之举。
无奈之下,朱元璋以过失为由将其召回京师。一提及这个儿子,他就头痛不已,若朱樉能有朱标一样的贤德,父子俩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困境。
瞥了眼奏折上的日期,朱元璋估算着,朱樉此刻应已抵达京城,而他近日的消沉确实错过了不少消息。
整理思绪后,朱元璋开始批阅小车中的奏章,直至深夜才勉强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