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都,义信大学,这座位于兴都还剑湖畔,占地甚至延续到了兴都皇宫的大学,是叶明帝国目前占地面积最广的大学,没有之一,连京师的应天府皇城大学和主体搬迁到了南京承天府(广州)的复兴大学都比不了。
作为叶明帝国成立的第一所近代大学,义信大学从最开始的注重儒学和历史人文类的专业学院,逐渐开始扩散到了几乎包括所有门类的综合性大学,毕竟处于红河三角州的广安省,是叶明最重要的三个工业基地之一。
除了在工业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以外,广安省在叶明帝国内部政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,从义信大学出去的广安籍官员、豪商、科学家遍布全国,如果要加上临近广顺省的话,人数会更加多。
不过这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这些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广安、广顺人上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,却很少提自己是广安人或者广顺人。
一般他们都是直接介绍祖宗的,姓王的就说自己是太原王或者琅琊王,姓陈就说自己是江州义门陈后裔,至于其他姓的也多有攀附。
最夸张的莫过于陆军大都督府都督,北河伯武文勇,这家伙已经攀附到了洛阳白波武氏的头上去了,成了则天大圣天后堂弟的后裔,脸皮之厚,绝对让人叹为观止。
而随着这些年兴都的进一步发展,这座原本叫做升龙的城市,再也看不到一点安南的风格了。
安南米粉变成了广安米粉,安南春卷叫做广安春卷,除了这些以外,粤式的饮食风格完全覆盖了整个兴都,粤式茶楼,粤式早茶,粤式烧鹅和白切鸡,甚至连口音都在朝着广州白话的方向趋同,他们已经比改名为南京承天府的广州更广州了。
这其实是叶明帝国的一个特殊现状,这些年可不比往年,往年虽然下南洋的汉人有钱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队伍,但基本还是处于被压榨的地位,很多时候不过是欧罗巴白皮养着的奶牛。
但自从复兴大帝复兴华夏后,那就不一样了,华人一跃而称为了南洋的人上人,在南洋,一口带着口音的广普那就是汉人老爷的明证。
其实不单是新三广的人不愿意提起安南这个词了,就连分散到了东南亚的苗族人都开始坚称自己是南迁的汉人了,他们还认为华夏始祖不应当只是炎黄两位,而应该是炎黄和蚩尤三位。
大量的南洋苗人身居高位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和内地苗人联手,致力于推动蚩尤进入华夏文明始祖的行列。
每年在义信大学、南洋大学、东林大学、应天皇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,赞助炎黄时期部落文化研究的经费都是不用政府拨款的,因为自有人资助,其中含义不言而喻。
至于泰国,那就更热闹了,原本的却克里王朝采用的是唐暹混一的招数,这些由傣族人南迁形成的泰族人主动吸收下南洋的华人,大量的华人在暹罗娶妻生子,只不过要想在暹罗混得好,那么他们的子孙就必须暹罗化。
郑信如此,却克里家族的拉玛一世也是如此,暹罗各地的掌权昭披耶和披耶都一样,大多数往上数都能数到几个华人祖宗,但他们身上的汉人印记只留下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,整体是以暹罗人的面孔出现的。
可等到大明覆灭了篡位的却克里王朝,重新将此地收归国家,并安排镇南藩治理后,全暹罗兴起了轰轰烈烈的认祖归宗的活动。